盲人摸象,触受想思
有人问:盲人真的能见象吗?
答:人人皆知,“盲人摸象”的故事。虽然,盲人看不见,但盲人通过用手去触摸大象的身体,因为接触到大象身体的每个部分,他有了受,因受而生起了想。
在故事中,盲人摸象的认知如下:
摸到大象腿,盲人说: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。
摸到大象鼻子,盲人说:大象又粗又长,就像一条巨大的蟒蛇。
摸到大象耳朵,说:大象又光又滑,就像一把扇子。
摸到大象身体,说:大象又厚又大,像一堵墙。
摸到大象尾巴,说:大象又细又长,活像一根绳子。
从盲人摸象的故事,可知盲人见大象全靠手的触摸所产生的感受。由其感受,根据自己大脑记忆中对事物已有的认知(标签),作出自己见大象的判断:“大象是柱子、墙、蛇、扇子、绳子”等的认知。
关于盲人摸象的认知,为一般明眼人不认同。为什么呢?
大家认为:“盲人摸象”得出的认知,非常可笑,以偏概全,偏颇、片面。此故事,经常被佛经引用,对孤陋寡闻者或以偏概全者,其错解佛陀全体教法的一比喻。
通过“盲人摸大象”的故事,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,盲人的一系列身、心的活动:触、受、想、思。
在巴利佛教的《摄阿毗达摩义论》中,“触、受、想、思”,是“通一切⼼所”中的七遍:
《Abhidhammatthasaṅgaho》
2.Cetasikaparicchedo, Aññasamāna-cetasikaṃ
通一切⼼所:遍(7)、杂(6)
Kathaṃ? Phasso vedanādayo saññā cetanā ekaggatā jīvitindriyaṃ manasikāro ceti sattime cetasikā sabbacitta-sādhāraṇā nāma.
如何?触、受、想、思、一境性、命根及作意,这些七名「遍一切⼼⼼所」。
这里,要特别说“认知”的“想”。在《阿毗达摩概要精解》第二章中,说七遍之一的想:“三、想(sabba):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;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,以便再次体会相同的目标时能够知道‘这是一样的’,或者其作用是认出以前已体会过的目标;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征分析目标(abhi-nivesa);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。它的程序可比喻为木匠通过自己在各种木材上所做的记号,而认出它们的种类。
从上文可知,想的特相:是体会目标的品质,也就是以认知特相为想。想的作用:是对它作个印记,也就是作个标签。想的现起: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征分析目标,就如盲者所见之象——“盲人摸象”一样。想的近因:是所出现的目标,也就是依于现起之对境。
从认知,依特相,想只有一种。但依其种类,可以分三:善、不善、无记。其中,与善心相应的想,是属于善的;与不善心相应的想,是不善的;与无记心相应的想,是无记的。
想蕴,是我们认识一个东西时,会给它贴上一个标签。想有个作用,当你再见到这个东西时,会再次去对认知的像,再一次去认知它。如比喻说:木匠通过自己在各种木材上所作的记号,而认出它们的种类,亦如盲人摸象。
那么,盲人摸象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?我们清楚故事的内容: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,是真实摸到的。由于他是瞎子,当他摸到大象的耳朵时,他对大象的耳朵做了自己大脑理解中的诠释,认为:大象耳朵像扇子。以此类推,盲人摸象的误区局限性。
总之,盲人摸象的故事,人人皆知,可以站在各自不同立场,不同角度去慢慢分析。关键问题是:盲人真的能见到大象全体真面目吗?
其实,盲人是见不到大象全体的,故名“瞎子摸象”。盲人全靠手去触摸大象,凭大脑的记忆标签,作出自己有限的片段认知,这就像那些错解佛陀正法者一样,以偏概全。
行愿
点击查看:★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★ | |
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《云水天涯行脚僧》专辑 | 2019—2016文集 【人间佛教·礼仪篇】 |
回 向 偈
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。
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。
愿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。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,同生安乐国。
完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